<偷自行车的人>:回归电影的本源
每个人心中都有好电影的评判标准:好导演,好演员,好剧本,好配乐,好摄影,好剪辑,等等等等。但当你被这些从技术层面的细致分析搞得筋疲力尽,仍无法理解为何XX奖的最佳XX给XX而没有给XX,也许,我们应该回归电影的本源:讲故事。讲一个简单的、我们身边的、能引起共鸣的故事。当然,造梦,也可以是电影的本源,就像<阿凡达>那样给你一个完美的梦境。但我的理解是,梦也是故事。所以,讲故事,才是电影真正的本源。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层面都是这个本源的衍生物,就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样。当你被绚丽的光影变幻困在商业迷雾中无法自拔,感觉没有什么电影能给你发自心底的感动之后,也许,从复杂回归简单是最好的选择,回到电影的原点,找到属于你的简单的快乐。
2008年,当宫崎骏在尝试了各种超越想象的梦幻之旅之后,最终用<悬崖上的金鱼姬>回归,即使他曾经多次给我们<天空之城><幽灵公主><千与千寻>等等等等那样无比梦幻的经历。时间倒回60年,1948年,一部<偷自行车的人>却更能让你感受到这样的回归。
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,它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:全业余演员表演、外景的实地拍摄、低角度的长镜头、全自然光照明、本土化的对白、流水式的叙事... 单看这些,很难理解它为什么在影史上的评价极高,包括巴赞这样的大家都对它赞不绝口,当然还有无数的奖项云云。但当你静下心品味这一部剧情极为简单,几乎没有配乐的电影时,却被它深深吸引住了。Why?因为它抓住了你心底最脆弱的东西---那份质朴和纯真。业余演员毫无矫揉造作的表演,真实的场景宛如就在你身边。意大利战后百废待兴、失业率居高不下,一个憨厚老实的人,被人偷去自行车就失去了生活的希望,在不懈努力未成果被逼无奈走上绝路。片中所讲述的正是那个时代意大利最大的现实,并以小见大反映出了主题,这就是新现实主义。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是时代的产物,顺时而生的,而经典作品却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,经得起细细的推敲和品味的。就像1946年的<生活多美好>一样。
<偷自行车的人>在战后为意大利电影开辟了一条新路,在它之后写实主义电影大兴其道。好影片来自于影像的真实、思想的真实,片中的故事乃千万真人真事的缩影,俨然已经超越了故事的范畴,是真实的永恒。当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浮华,电影技术越来越复杂,商业噱头越来越令我们反感的时候,也许,最朴素的,最简单的最能打动人,简单的背后往往会有很多的意味深长,简单给我们带来的美,是如此清澈,如此动人。
[attach]360[/attach]
[ 本帖最后由 mackalex 于 2010-3-21 07:51 编辑 ]
附件: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
分享到:
新浪微博
QQ空间
腾讯微博
至爱音乐论坛声明:
◎本站音乐仅供试听,请下载后在24小时内删除,请支持你喜欢的歌手,购买正版CD。
◎本站音乐皆从网上搜集转载,版权归唱片公司和歌手所有,如侵犯您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
|
|